記者王孟倫/專題報導
由於國內景氣擺脫金融風暴,使得投資型保單熱度回溫。根據統計,今年1到4月的投資型保單商品之新契約成長率,高達63.8%。
金管會提出五大原則,提醒民眾購買時,應先檢視自我保障需求及謹慎做好風險評估,且仔細閱讀保單條款,以免日後產生爭議。
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,今年1到4月投資型保單的保費收入為929.16億元,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三成;若就初年度(新契約)的保費收入來看,金額為468.35億元,其成長幅度更為驚人,達六成四。
投資型保單兼具「投資」與「保險」雙重功能,因此,吸引很多消費者青睞,對此,金管會表示,投資型保單的本質上仍為一種保險商品,與一般保險或投資商品不同,呼籲民眾購買該類商品時,「除追求投資績效外,更應規劃適足的保險保障!」
保險局副局長吳崇權指出,消費者選購投資型保單時,必須分辨清楚商品性質;由於保險契約乃法律行為之一種,務必審慎為之,除非已完全瞭解商品內容,否則千萬不要輕易在要保書及相關投保文件上簽名。
為保障民眾自身權益,對於購買投資型保單,金管會也提出五大原則注意事項,第一、「檢視自我需求」:評估該商品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,千萬不要為了人情,購買不需要的保單。
第二、「確定是否能負擔」:保險費是長期的負擔,要量入為出,不要拿短期收入的錢來買保險。
第三、「瞭解商品連結標的」:許多人因不了解投資型保單所連結的標的,導致日後產生消費糾紛與爭議,因此,應該慎選合適的保險商品,並瞭解其連結投資標的。
第四、「仔細閱讀保單條款」:這攸關消費者權益,如果看不懂,務必請業務員或保險公司解釋清楚。
第五、選擇合格業務員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