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/04/11

張飛打岳飛千萬別錯用指標

中時更新日期:2010/04/04 01:53 于國欽

工商時報【于國欽】

去年曾有人公開指出,沃爾瑪(Wal-mart)這家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在2008年營業額高逾4千億美元,超過同年台灣所創造的GDP,並據此認為沃爾瑪的生產力在台灣之上。此一論述實為郢書燕說,謬誤多矣!

生產總額VS﹒生產毛額

依總體經濟指標的定義,零售業的營業額得減掉進貨成本、中間投入(租金、水、電等費用)後,才等於GDP

舉例來說,台灣批發零售業去年雖創造12.1兆元的營業額,但扣除中間投入、進貨成本之後,所創造的附加價值(GDP)僅僅2.3兆元,批發零售業的GDP占其營收不到20%,如此看來,以沃爾瑪的營收與台灣的GDP比較,實在毫無意義可言。

生產總額(gross output)與國內生產毛額(GDP)這兩項指標,也經常被張冠李戴,雖然這兩項指標有從屬關係,但差距極大,生產總額包括了龐大的中間投入,扣除這些中間投入後才是GDP。去年台灣半導體、面板所屬的電子零組件產業生產總額雖高達3.7兆元,惟所創造的GDP1.1兆元,整體國內生產總額高達30.6兆元,但GDP12.7兆元。

GDP翻譯兩岸大不同

兩岸GDP翻譯上的差異也必須小心,台灣稱GDP為「國內生產毛額」,但大陸稱GDP為「國內生產總值」,彼生產總值和我生產總額雖僅一字之差,但其意涵則有天地之別。

家庭儲蓄VS﹒國民儲蓄

令人混淆的還有儲蓄率,依據外電報導,美國儲蓄率經常只有3%,可是偶爾又有報導美國儲蓄率達14%,兩項數據讓人愈看愈糊塗。其原因在於某甲談的是「家庭儲蓄率」,某乙談的是「國民儲蓄率」。 國民儲蓄除了含概家庭部門外,也包括企業、政府部門,美國雖然家庭儲蓄很低,但計入企業儲蓄(企業盈餘)後,自然會高出甚多。

以台灣而言,家庭儲蓄淨額1.1兆元,國民儲蓄淨額就達1.8兆元,而國民儲蓄毛額更達3.7兆元,他們雖然都稱為儲蓄,但由於統計範圍不同,自然不可一概而論。

服務輸出也是「貿易」

會讓人混淆的還有很多指標,例如我們最引以為傲的貿易,許多人一想到貿易就想到台灣一年出口多少面板、筆電,事實上貿易還包括無形的服務輸出輸入,例如外國人來台觀光,這便是台灣的服務輸出。 台灣貿易順差多少?這就是一個經常引起爭論的數字,某甲說去年貿易順差290億美元,但某乙反駁說:「345億美元才對。」其實兩人都沒錯,只是某甲談的是貨品貿易,某乙談的是貨品與服務貿易,只要把定義講清楚,就不致出現這種誤會了。

再如,最近台灣失業問題嚴重,行政院長吳敦義宣示年底前失業率不降到5%以下,他將辭職以示負責,因此政府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又成了熱門話題,惟這當中又有兩個易混淆的指標,即就業人數與受僱人數。

就業人數VS.受雇人數

受僱者其實只是多種就業型態中的一種,以台灣而言,1,038萬個就業者,受私人僱用的不到700萬人,另有133萬人是自營作業者,如計程車司機、攤販等,還有近60萬人是無酬家屬,47萬人是僱主,103萬人是受政府僱用的。由此可知,就業人數增加,有時只是攤販、計程車、返鄉務農的無酬家屬回升而已,這種就業機會的增加,與企業人力的需求提升,其間的差別,是不言可喻的。

總體經濟裡還有兩項深具關連,但絕不可混為一談的指標,那就是民間投資與資本存量,一國經濟的生產活動能進行,是靠歷年投入所形成的資本(廠房、機器設備等),而不是僅靠當年的民間投資,資本是存量統計,民間投資則屬流量統計。

民間投資VS.資本存量

雖然說今年的民間投資完成後,也會形成下一期的資本存量,而民間投資趨緩,則資本存量難以提升,但是兩者的屬性不同,自不可混同誤用。  經濟指標呈現出量化的數據,有利於人們觀察經濟的變化,然而必須謹慎運用,拿著不同屬性的指標進行比較解讀,最後必然會演變成「張飛打岳飛」的鬧劇,經濟問題非但得不到釐清,反而會把大家愈弄愈糊塗了。

沒有留言: